河南传统法治人物:汲黯
所属年代:秦汉时期 |
关联地点:战国卫国人(今河南濮〈念“葡”〉阳 |
籍贯/祖籍:战国初期魏国人(今河南濮阳) |
身份标签:西汉武帝时期诤臣 |
关联遗存:汲黯墓 |
生平简介:
汲黯(?-前112年),字长孺,濮阳(今河南省濮阳市)人,西汉武帝时期诤臣。汲黯在汉景帝时为太子洗马。汉武帝任谒者,因调查处置东越相互攻伐事件和河内失火案件得宜,升其为荥阳令,汲黯耻为县令,以养病为由归里。汉武帝下诏改拜为中大夫,任为东海太守。汲黯崇尚道家学说,治官理民,清静少事,事务多交郡丞、书吏办理,自己仅制定原则并督查下属按原则行事,不苛求小节,其管辖境内人皆称颂。武帝诏汲黯回京任主爵都尉,位列九卿。汲黯为政,力求无为而治,弘其大要而不拘守法令条文。后汲黯因小过得罪,适逢大赦,仅免官而归田里。前118年,汉铸五铢钱,楚地盗铸之风盛行,召汲黯为淮阳太守。汲黯治理淮阳如东海,淮阳政清。前112年,卒于任上。 |
法治思想: “无为而治”、“重民”、“社稷为重” |
法治轶事: 汲黯与人相处很傲慢,不讲究礼数,当面顶撞人,容不得别人的过错。与自己心性相投的,他就亲近友善;与自己合不来的,就不耐烦相见,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。但是汲黯好学,又好仗义行侠,很注重志气节操。他平日居家,品行美好纯正;入朝,喜欢直言劝谏,屡次触犯汉武帝的面子,时常仰慕傅柏和袁盎的为人。他与灌夫、郑当时和宗正刘弃交好。他们也因为多次直谏而不得久居其官位。 |
历史评价:司马迁:“黯为人性倨,少礼,面折,不能容人之过。合己者善待之,不合己者不能忍见,士亦以此不附焉。然好学,游侠,任气节,内行脩絜,好直谏。” “夫以汲、郑之贤,有势则宾客十倍,无势则否,况众人乎!下邽翟公有言,始翟公为廷尉,宾客阗门;及废,门外可设雀罗。翟公复为廷尉,宾客欲往,翟公乃人署其门曰:‘一死一生,乃知交情。一贫一富,乃知交态。一贵一贱,交情乃见。’汲、郑亦云,悲夫!” |
推荐单位:濮阳市司法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