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传统法治人物:苏洵
所属年代:宋代 |
关联地点:河南省平顶山市 |
籍贯/祖籍:四川眉山 |
身份标签:北宋文学家、唐宋八大家之一 |
关联典籍:苏洵:《权书》《衡论》《嘉祐集》 |
关联遗存:三苏园景区 |
生平简介:
苏洵(1009年-1066年),字明允,号老泉,亦被称老苏。眉州眉山(今四川省眉山)人。与苏轼、苏辙合称“三苏”。中国北宋文学家,散文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 苏洵年稍长入学,学习句读、属对、声律,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,后开始游历名山大川。27岁又开始读书。在考取进士和茂才时,都未中。不久,苏洵之父去世,其归家守丧。服除后,仍居住在乡里,闭门读书,文章一新,著有《几策》《权书》《衡论》数十篇,系统提出涉及政治、经济,军事等各个领域的革新主张。仁宗嘉祐元年(1056年),苏洵送其二子入京应试,朝廷诏试策论,辞不赴命。嘉祐五年(1060年),苏洵被任试秘书省校书郎,除霸州文安县主簿,与姚辟同修礼书,完成《太常因革礼》100卷。治平三年(1066年),苏洵卒。 |
法治思想: 苏洵的法治思想主要继承法家.他以威与势等概念说明君王权力来源,以法家视角看待礼的起源及礼法关系,通过赏罚问题,充分阐发术的重要性及具体运用.苏洵思想中又存在严格执法与法外施法的问题。 |
法治轶事: 增广见闻 北宋宝元二年(1039年),苏洵居家竭力苦读,考究古今治乱得失。程夫人生幼子苏辙。是年苏洵到阆州(现在的四川阆中县)去探望在那儿做官的哥哥苏涣,看到哥哥治理地方成绩很好,颇受感动,不久东下出夔州巫峡,顺流而到荆州(现在的湖北襄阳县)一带,游学各地,结交有学问的师友,增加不少见闻和人生经验。 北宋宝元三年(1040年),苏洵经过五六年的刻苦研读学问已成,仲兄苏涣从开封士曹移任阆州通判。 |
历史评价:毛泽东:“看何等渊谷。若大河深溪,虽有勇者,如不善水,无由跳越。此等皆书生欺人之谈。” |
推荐单位:平顶山司法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