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传统法治人物:王越
所属年代:明代 |
关联地点:河南省鹤壁市浚县 |
籍贯/祖籍:大名府浚县(今河南浚县) |
身份标签:明朝中期将领、诗人 |
关联典籍:《王襄敏集》 |
生平简介:
王越(1426年12月3日-1499年1月12日),初名王悦 ,字世昌。大名府浚县(今河南浚县)人。明朝中期将领、诗人。 景泰二年(1451年),王越登进士第,授御史。累官右副都御史、巡抚大同。明宪宗时官至兵部尚书,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。曾三次出塞,收取河套地区,于红盐池之战、威宁海之战中两次远袭鞑靼。因军功获封威宁伯,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(另两位为王骥、王守仁)之一,世称“王威宁”。亦为首任三边总制。成化十九年(1483年),权宦汪直被贬后,王越遭夺爵除名,谪居安陆。明孝宗即位后,王越获赦回乡。后以左都御史衔致仕。弘治十年(1497年),起复原职,并加太子太保,总制甘、凉边务兼巡抚,其后兼制延、宁两镇。次年,于贺兰山击破鞑靼,以功进少保兼太子太傅。旋受命经略哈密事务。弘治十一年十二月(1499年1月),王越在甘州逝世,享年七十三岁。追赠太傅,谥号“襄敏”,后世称其为“王襄敏”。 |
法治思想: 王越治军严明,出奇取胜,动有成算。 |
法治轶事: 红盐池之战:成化九年(1473年),王越与刘聚在温天岭击败鞑靼军,晋升为左都御史。当时明朝三次调换大将,但都以王越总督军务。经过数次战斗,鞑靼军决定大举进攻。 同年九月十二日,满都鲁汗及孛罗忽、癿加思兰留妻子老弱于红盐池,大举深入,直抵秦州、安定。王越则绕道率延绥总兵官许宁、游击将军周玉各将四千六百骑为左右哨,从榆林红儿山出境,昼夜兼行一百八十里,涉白盐滩。又行进一百五十里,探知鞑靼军老弱俱在红盐池,连营五十余里。王越用计将弱马分布阵后,以张声势,精壮骑兵布于阵前,许宁率左队,周玉率右队,张开两翼。又分一千余精骑埋伏于营侧。明军进至鞑靼部营地外二十里许,鞑靼集众来拒。明军伏兵忽起,前后夹击,击败对方,斩首三百五十五级,获驼马牛羊器械无数,并焚其帐篷、庐舍,然后撤军。满都鲁等回营后,见营帐被毁,举众大哭,率军追击明军。王越结阵缓行,又设伏将追军击败。 满都鲁等因丧失妻子畜产,自此不敢再居河套地区,率部远去,西陲从此数年安定,延绥巡抚余子俊得以全力修建连绵一千七百七十里的“橐驼城”。直至弘治八年(1495年),鞑靼才再次举众进入河套住牧。 |
历史评价:王越为明代成化、弘治时期西北著名的军事统帅,身经十余战,出奇取胜,动有成算。又提携后进,笼络豪俊,深得众心。王越亦颇具诗才,其诗性情流露,不须雕饰。悲歌感慨,有河朔激壮之音。有《王襄敏集》等传世,今人辑有《王越集》。 |
推荐单位:鹤壁司法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