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传统法律文化遗存:卫国故城

生成海报分享 年代:夏商周时期 地市:鹤壁 浏览:
所属年代:夏商周时期
详细位置:淇县城关镇
关联人物:商鞅
法治相关:卫国故城,俗称朝歌二道城。商鞅,卫国人,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,也是战国中期法家理论的代表人物。
详细介绍

 

卫国故城,俗称朝歌二道城。位于河南省淇县城关镇。卫国故城在朝歌历史上曾是京畿之地,殷商晚期先后有4位帝王在此建都城,殷商灭亡后,朝歌继而成为卫国国都,长达400余年。淇县如今仍保存着城墙、冶铁遗址、制骨作坊等遗址遗存。

商鞅,卫国人,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,也是战国中期法家理论的代表人物。他坚持人性本恶的理念,反对儒家宗法仁义的理念,认为法治是富国强兵的唯一途径。商鞅的法治思想内涵丰富,“重刑”它是一个典型的特征,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。在先秦时期,百家争鸣,百花齐放。法家认为,治国之道要重视“法”在政治、社会生活中的作用。作为法家的代表,商鞅的变法源于他“重法”的思想。“民本,法也”他认为,管理人民的根本途径是实施法治。“民众而奸邪生,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”说明法治的目的是以其为行为标准,限制奸邪的产生。商鞅继承了荀子“性恶论”认为人性中有阴暗面,只要适当的教育指导和严格的奖惩措施,人们就可以放弃邪恶,走向正确的道路。所以,他提出了“唯法论”法治思想,并主张重刑,以刑致刑。同时,他将儒家思想主张归类为“六虱”轻视这些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。为提高国民经济军事实力,商鞅主张“农战”,即农耕和作战。《商君书•《农战》论述了农战的意义和作用。一般来说,商鞅的法治思想首先体现在“重法”而“轻礼”上。

推荐单位:鹤壁市司法局